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情景再现 >> 走基层 在一线 马岭新农村建设故事汇1
 

 

走基层 在一线 马岭新农村建设故事汇1

 

时间:2014/4/29 21:59:15 作者:admin 阅读 4056 次

 

九马回槽
 
        编者按:三年前,在位于荆门最东边的京山到罗店镇马岭村,一群在外创业有成的浪子返乡建设家乡;如今,一种自发形成、自主运行、自我造血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在马岭初露峥嵘。4月9日,全市“走基层 在一线”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马岭,本报记者深入采访,多角度、多侧面了解马岭新农村建设的缘起与现状,认真思考马岭模式发展的成功之处和价值。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走基层 在一线/马岭新农村建设故事汇》。
 
        9个在外创业初成的老板,带着资金、带着“头脑”,还有那淡淡的乡愁,回到家乡,带领村里一班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大胆尝试。从此,偏远冷清的村落沸腾起来,行将消失的“故里”古木逢春般焕发新的生机。
 
        这个故事发生在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因这些老板在外创业有成,且多数姓马,当地人把这一故事称之为“九马回槽”。
 
        上世纪九十年代,马岭村2组以马志强为首的部分农民洗脚进城,加入打工队伍。随后,村民们一拨接一拨外出闯荡,纷纷创业他乡,马志强、马秋生分加别在北京和成都开办了踢脚线厂、地垫厂,张立在北京当上了公司总经理、马想生在上海办了木门厂……二十年后,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2组的188人中,仅有不到20人留在村里,且多是老人。50户村民中仅剩6户还在种田,不到20个劳动力手工耕种着村里的540多亩地。
 
        年复一年,老人守着村落,这些外出创业人土如候鸟般迁徒,夕阳在一点一点在吞噬这片落寞的土地,挽救村落的想法在这些人的心里骚动。2011年,又是一年春节聚会,马志强等9人带头提了了返乡建设马岭村2组的初步设想,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
 
        9个人的胆量、9个人的见识、9个人的资源,“九匹马”的能量汇成一股巨大的凝聚力,他们当场约定,清时回来召开村民会议,研究决定马岭村2组的建设事宜。
 
        赤子无戏言。老人们记得清明节的那天,“九匹马”从不同的方向齐返马岭,让在村头守望了一天的村民喜出望外。第二天,村民在《返乡建设马家岭的初步设想》等文本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2011年5月6日,第一次全组村民代表林会上,宣布了马岭村2组新村庄建设的设想和具体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设。
 
        美国作家房龙在《宽容》中写道,石头上记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蛰伏多年的村落,对此又有何反应呢?
 
        实际上,“九马回槽”并非一马平川。清明节后,张立在北京见到了老家来玩的老人,这位老人告诉他,有传言说建马岭2组的事搞不成了,大家心里都在打鼓。
 
         一闻此讯,创业人士们明白了:在外的、在家的,视野参差不齐,大伙儿观念上还得适应。他们又几次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乡,开展民主协商。于是,村民会议、户主会议、社员会议接二连三。
 
        “我们这些在外面的,看到了农业的未来。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是发展大计,年轻一代多涌向工业,农业怎么发展?前景必是无限的。”张立告诉记者,“这种认识,在家的人不见得能接受,他们不了解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眼里的农业还是祖辈们传下来的。但是,他们信任我们,看到我们带头投资,有真动作了,他们就敢跟着走。”
 
        2012年大年初一,马岭村2组第三次村民代表大会召开。会上确定以土地入股和资金入股两种形式成立了京山马嘉岭农业科贸有限公司。把组变成集体,把分田到户个体经营变成集体经营;建疗养院,村民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以上由集体供养;未达到休养年龄的村民由集体负责安排工作,工资标准不低于罗店镇当地企业的平均工资标准;房屋无偿拆迁,公司集体建房免费分配给一家一户。会上还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制定了公司章程。
 
        2012年3月,京山马嘉岭农业科贸有限公司和泰康源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股金1000万元人民币,股民中投资最多200万元,最少5000元,农户将第二轮承包耕地按每亩1万元作价入股。所有农民摇身变成公司的股东,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马嘉领公司官网 │ 京山马嘉领农业科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06057号-1